![]() 曾幾何時,報刊雜志伴隨著70后、80后、90后們走過了令人難忘的金色歲月,一有零花錢,就去報刊亭買一份報紙或一本雜志,然后美滋滋地看上一天。報刊亭,這個曾經充滿著水墨書香的小亭里有著多少人的精神寄托。昨天,茂名晚報記者走馬市中心城區(qū)各處街道尋訪報刊亭發(fā)現(xiàn),在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,報刊亭仍然有著很多忠實的看書讀報的粉絲,雖然經營者反映報刊亭的生意沒有以前火旺,但他們依然為報刊讀者堅守,當中不乏堅守了20多年的人員。這讓許多愛看報的忠實粉絲尋到了期盼之所。 ![]() 好口碑報攤 官山二路有一報刊亭,經營者從1997年起至現(xiàn)在,風雨無阻地堅守了20多年。記者經過時,看到光顧的人員非常多,圍著攤子看報的人員也很多。在短短十幾分鐘,便賣出了好幾份報紙。陳叔挑選了《茂名日報》與《茂名晚報》,他表示喜歡通過本地的報紙了解本地的新聞。黎伯挑選了《長壽養(yǎng)生報》,他因有時和兒子住,有時回老家住,居住地不同,所以不能長期訂閱書報送到家,只能到報刊亭買,所以一看到有報刊亭,就會馬上會掏錢買報紙,他喜歡看到新鮮、與時俱進的信息。 據了解,這里原本是愛心電話亭,是市政府、市殘聯(lián)照顧殘疾人的福利,以經營打電話業(yè)務和報紙雜志為主。后來電話的經營收入越來越少,報刊雜志反而撐起了這個亭子。這個亭子也撐起了一家子的生活,江柏坤從剛開始時背著年幼的女兒忙碌經營,至現(xiàn)在女兒已經讀上了大學。有時做鐘點工的妻子也會過來幫忙。每天一大早,他就到亭子一 一分類擺放好報刊。在攤位前一守就是一整天,到了晚上,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,如此往復。盡管工作辛苦,收入微薄,他也咬著牙堅持了下來。 記者留意到,這里主要經營各類報刊雜志,種類多樣,很受周圍居民歡迎。這報攤周圍都是成熟的老住宅小區(qū),出入有不少中老年人,他們成為報攤的忠實擁蠆。經營了20多年,自然積累了很多老熟客。有的街坊親切地稱呼老板為“阿坤”。在看報紙的劉姐說,她經常路過看報,非常方便。“這報攤天天開門,除了過年會早點收檔外,其它時間都是風雨無阻。很多人都是看完了報紙再回去!眲⒔惚硎,她就是喜歡拿著報紙的那種“報紙味”,與用手機看各種信息的感覺完全不同。另外幾位讀報者也紛紛表示,這個報攤真正是為人民服務的報攤,“老板口碑好,任人看報,早上下午都有很多人的!奔词故枪忸、看報人員眾多,江柏坤反映,還是以前的顧客多。書報亭成為街頭的文化標簽。 為老顧客堅守 在河西幸福路經營郵政報刊亭的林姨原本是下崗工人,她從1995年底起至現(xiàn)在一直堅守了20多年,報刊亭都換了3個,但位置始終在原地。在2平方米的小空間里,擺著各種報紙雜志。 與江柏坤經營報刊年數相當的林姨也表示,“以前每天每份報紙都可銷售幾十份,甚至暢銷的報紙幾百份的都有,暢銷的雜志一天可以賣掉幾十本,F(xiàn)在很多雜志漲價了,《讀者》漲到9元,《知音》漲到8元,買的人都比以前少了!彼表示,現(xiàn)在來看報的多以上了年紀的群眾居多,報紙主要是本地報紙銷售比較好。 收入比不上以前,但“喜歡看報的人都會過來買報”,林姨表示“堅持下去吧,能收入多少就算多少! 在尋訪中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有的報刊亭常常會為老顧客留上一疊報紙,等他們來取,其中就有不少本地報紙。 ![]() 江柏坤經營了22年報刊亭,有眾多的街坊擁躉。 在油城四路經營郵政報刊亭的吳萍告訴記者,她在這個位置已經營了10年。她表示,“有的老顧客每天都來拿報紙,叫我留出來給他們。買報的多是中老年人,買雜志的則以學生居多,大家喜歡買《讀者》《青年文摘》等,在各類報紙中,本地報紙《茂名晚報》的銷量相對好點! 她說,總體上,感覺這兩年顧客少了點。如果有賣剩下來的報紙可退的就退回,如果不能退的,只能自己吃虧。如果可退的報刊,就拿多點,如果不能退的,只能估計能賣掉多少就拿多少,不敢拿多。 報刊亭的經營者全年無休,因為很多老顧客養(yǎng)成了每天來買報的習慣,如果哪天沒開門,就會給他們帶來不便。一個人分不開身,他們就會安排家里人來頂班,如果家里實在有事,也要保證半天的營業(yè)時間。 梁姨經營的郵政報刊亭在人民中路春苑公園附近,人流量雖大,但這么多年,全靠附近的老顧客們的支持。她絲毫不敢輕易給自己放假,自從經營起書報亭,梁姨說自己是365天蹲守,因為有顧客訂了報紙,他們會來,她就一定會守候。 油城四路報刊亭的經營者萍姐為讀者服務。 不想報刊亭成回憶 市殘疾人勞動就業(yè)服務中心主任陳茂鑫表示,愛心電話亭是1996年經過市里同意,作為安置殘疾人就業(yè)的項目,由市殘聯(lián)出錢,市政府定位置,主要經營打電話和報刊銷售的業(yè)務。從最初的50家到現(xiàn)在還有大約13家,有些由于地段不行,經營者維持不了家庭生活,便不再做下去。 有讀者表示,以前報亭堪稱一道風景線。80后李女士告訴記者,在讀小學時,常到報刊亭買《聲屏花》、買《故事會》,讀得有滋有味,直到現(xiàn)在還記得里面一些文章。后來讀中學了,便買《讀者》《意林》,很多同學都在看,感覺很好。工作后,便少看報刊雜志,經歷了幾次搬家,有時都找不到報亭在哪里。 當前,我國網民人數不斷攀升,特別是手機上網人數持續(xù)增多,許多人選擇從網上獲得資訊。楊先生表示,歐美國家社會更加發(fā)達,網民數量也不少,但這些國家國民的閱讀量并不少。國家提倡全民閱讀的時代,書報亭應該是美麗的存在。與看電子書相比,他喜歡捧著書本報紙來看。 有讀者不希望某一天,報亭成為回憶,這樣連讀一份報紙都可能成為奢望。他們很佩服報刊亭的經營者,有時路過報亭都會送上敬意。 陳茂鑫表示,總體來說,現(xiàn)在的電話亭經營打電話的業(yè)務少了,主要是以銷售報刊雜志為主,兼營香煙、飲料,均為合法、規(guī)范經營。目前,考慮到這些亭子較小,亭貌又跟不上社會發(fā)展,市殘聯(lián)準備申報為經營者重新建大一點的亭子,跟上創(chuàng)文要求,讓他們繼續(xù)經營報紙雜志。對于這些亭子的未來,陳主任表示,“剩下的13家亭子位置都比較好,經營者保障自己的生活應該沒問題! 文/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馮小飛 圖/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岑穩(wěn) |